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話說威海喜餅民俗裡的“喜滋味”

  在威海,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結婚時送喜餅是必須的一項內容。中式喜餅正所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威海以及榮成、文登、乳山等地,喜餅有“媳婦餅”“被窩餅”“抓果”“體己干糧”等不同的稱呼,並喜餅禮盒且其制作工藝、形狀、風味也都不同:乳山的喜餅最大,榮成的喜餅雖然最小但用油最多,滾邊的文登喜餅最好看,威海市區的喜餅則是方方正正的大“抓果”,可謂各有各的“喜滋味”。
  歷史由來:跨越1800年的傳說
  “小時候,親戚家有人結婚時就盼著能分到喜餅吃,又香又甜的味道,到現在都很難忘記。”市民劉先生說起對威海喜餅的印像時真情流露,“那個年代物質匱乏,制作喜餅又需要雞蛋白糖這些稀罕東西,一般人家不是遇到婚慶喜事,是不會輕易制作這種好東西的。”
  然而,時至今日,喜餅這一婚慶用品對喜餅推薦本地市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在市區一批發市場內從事喜餅銷售的馬女士告訴,現在很多客戶家中有人結婚時就會到她這裡來預定喜餅,一次預定少則數百塊多則上千塊。而對於普通市民來說,只要參加親友的婚禮,婚宴結束的時候都會得到一份包括喜餅、喜糖、喜煙在內的禮品。
  不過,要探究喜餅的歷史由來的話,卻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只知道一輩一輩傳結婚喜餅下來的就是這樣的說法:喜餅由女方負責制作,專門為忙碌了一天的小兩口進入洞房後,深更半夜說悄悄話時填肚子而准備的。
  在采訪中了解到了一個很新鮮的說法: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聽取周瑜的計謀,瞞著國太、朝中群臣和黎民百姓,設計以將妹妹孫尚香嫁給劉備為名,騙劉備來吳娶親,以實現其奪取荊州的目的。諸葛亮識破了孫權的計謀後,決定將計就計,弄個假戲真做。他命人加緊制作了一批“龍鳳喜餅”,讓劉備帶去相親。劉備一進吳國城,把所帶的“龍鳳喜餅”全部分發給百姓,一時全城人都知道劉備是來娶孫尚香的。事情傳到國太耳朵裡,就有了甘露寺相親的故事:國太見劉備一表人才,就准許了這門婚事。而這種喜餅便成了人們結婚廣布喜訊的禮物。不過,為何這一習俗能在威海各地得以傳承就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在乳山一帶,還有一種大的喜餅,直徑常在30釐米以上,叫做“囤底”,一般是被切成扇形小塊,分給前來參加婚禮的至親好友。“囤”是盛放糧食的器具,用它來命名喜餅,一是表明其大,二是代表圓滿,三是寓意家有“余糧”,人有“余福”,日子過得好。正因有如此意義,所以主人在制作“囤底”時就更費盡心思,材料用得更多、更好;參加婚禮的人,也都盼著能分得一塊“囤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