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我國服裝代工企業存在問題探討分析

  近年來,服裝代工企業遭遇多重困難,外貿或內銷的壓成衣代工力、原材料漲價,導致作為勞動密集型的代工企業利潤被嚴重擠壓,生存空間越來越受限,步履艱難。於是眾服裝企業打起了吃自己的飯、掙自己的錢的旗號。要不要做品牌,怎麼做品牌,便成了代工企業老板日思夜想的問題。由代工轉為創品牌、做銷售;從過去的接訂單把控品質、壓縮成本盈利轉變為通過品牌創造價值,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所以,創品牌倘若理解不到位、准備不充分,很有可能導致接下來的步步驚心。

  企業的成功需要很多理由,然而失敗卻只要一個致命的失誤。由於在業內十幾年實戰經驗,接觸過大大小小的企業老板,而服裝代工企業老板便為典型的一類,他們在創品團體服牌的過程中通常容易疏忽一些問題,犯一些低級錯誤。與廣大業內人士共勉。

  一誡“想當然”

  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過去30年,服裝加工貿易迅猛發展,曾經連續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很多年輕有為的服裝代工企業老板一個人拼天下,取得了今日的成就,在旁人眼中樹立了光輝的創業家形像。正因為曾經的輝煌,創業這個概念對團體服訂做他們來說已是囊中之物。不就區區一個品牌麼?頗具雄心的老板在面臨要轉型的今天,絲毫不畏懼。

  但凡事都有兩面。因為長期扎根在代工和外銷領域,自然對國內服裝市場關注不夠,且運營重心主要都放在訂單獲取和生產管理上,無暇顧及去深刻理解品牌建設。一旦涉及到品牌推廣、市場銷售、售後服務等其他環節,其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往往不是一般企業能承受的。所以,企業如果心態和觀念不改變,往往會錯誤估計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對面臨的困難估計不足,十有八九會鎩羽而歸。

  二誡“眼太高”

  很多做慣代工的服裝企業在決定開創品牌時,決策的整個過程往往比較隨意,含有很大的感性成分,企業老板喜歡憑借自己的經驗指點江山,以自己團體制服過往的訂單思維來思考。

  對上游供應商、大客戶高度重視,卻對國內的一線信息和潮流趨勢反應遲鈍;對自己固有的生產能力和品質把控看得很重,對企業內部的創新能力往往關注不夠,再加上員工團隊習慣性的言聽計從,整個團隊和經營行為會班系服訂做陷入脫離市場的虛空狀態。所以說,企業老板既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又要有能落到實處的市場策略。

  三誡“手太松”

  服裝代工企業老板由於之前對品牌的創建與管理沒有經驗和人才積累,一個人又無法全部攻下,通常會請來各路英豪在企業各個部門擔當要職。

  依靠外力本沒錯,但有些企業老板出於為這些精英營造發揮空間著想,喜歡做甩手掌櫃,美名其曰:無為而治。然而很多時候,品牌經營的成功,其實根源在於企業的最高決策者。特別在初期,老板親自參與對於企業的快速決策和航向把握是有好處的。因為職業經理人的真正實力還有待考證,習慣於某品類的經營理念和思路,進入具有差異性的行業或領域並不一定就能如魚得水,而且他們也並不一定能夠充分理解老板的品牌大業。沒有章法的放權,“無為而治”往往會變成“無為而不治”。

  四誡“心太硬”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實干精神名不虛傳,搞生產和開工廠都充分需要這一點。但是這一切都在悄然改變,大家都想逐步脫離“制造”這一標簽,邁向創造品牌的道路。品牌從某種角度來說,是“虛”的,消費者購買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感情寄托。所以服裝代工企業老板需要從過去務實生產的模式中跳出來,學會虛實結合、營造虛而有力的情感氛圍,為自己的產品或服務添枝加葉。

  消費者在購買適合自己的服裝時,除了關注潮流的款式與卓越的品質外,還會考慮其品牌的理念與氣質是否與自己相符,能夠凸顯自己的品位。可見,廣大的服裝代工老板們在保持務實這一優良傳統的同時,要調整傳統的投入產出計算方式,舍得在如何填充消費者的情感空缺上加大投入。

  五誡“性太急”

  服裝代工企業在下了投入資源創品牌的決心時,往往會有一番豪情壯志。一來給老板自己壯膽,二來可激勵團隊、凝聚人心。這本沒有錯,但在具體操作時,很多服裝企業喜歡動不動就制定宏大發展目標,好像不立個類似“三年成為同品類領導品牌”的目標都不好意思。

  但事實上,品牌的成長發育有它的固有規律,需要一個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而創品牌對於很多代工企業來說不亞於重新創業,往往在資源、人才、策略上捉襟見肘。這就需要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經歷摔打磨練,才能讓品牌逐步走上良性成長軌道。太過急於追求成功,只會造成花錢沒章法,動作不連貫,一開始氣勢如虹,稍遇挫折就兵慌馬亂,美夢落空。

  服裝代工企業一旦決心做品牌,需要思考和改變的環節就大大增多,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善於改變的心態,需要更多地泡市場,需要強有力的營銷團隊,需要更加感性的面對媒體、代理商、消費者,需要非一般的耐心和毅力。老板,你准備好了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